文章摘要: 從最早的一批網際網路企業,到移動互聯時代不斷涌現的獨角獸公司,中關村見證並引領了中國的創新潮流。在新的時代,中關村需要留住創新創業真正的火種——人才。
導讀:從最早的一批網際網路企業,到移動互聯時代不斷涌現的獨角獸公司,中關村見證並引領了中國的創新潮流。在新的時代,中關村需要留住創新創業真正的火種——人才。
本報記者 周慧 北京報道
改革開放40年,也是中關村作為中國第一家國家高新區成立30週年。
在北京社科院副院長趙弘看來,中關村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中關村歷經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階段,見證了改革開放和中國高新區發展的歷史。
從PC時代到網際網路的門戶時代,再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關村的企業抓住一波波風口,在生產關係變革中不斷創新,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國涌現出一批在商業模式上引領創新的公司。
中關村積累了哪些經驗讓其成為中國版的「硅谷」,中關村的創業文化經歷了哪些變遷,以及中關村的下一步將解決哪些問題?受訪者認為,體制機制創新和中關村的創業文化貫穿中關村近幾十年的發展,也是其最重要的經驗,未來需要進一步優化環境吸引人才聚集,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原始創新。
資本人才和創新密集區
2018年10月,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到中關村創業大街,某知名咖啡館為創業者開闢了專門的共享辦公格子間,午餐時間咖啡館裏盒飯生意很好,到處擠滿了年輕人。
隔壁的書屋茶館也經常有行業研討會,9月份記者在這裏參加了一個關於資料主權和長臂管轄的法律研討午餐會,北大法學院教授王錫鋅主講,中關村幾大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法務、行業律師和附近的高校學者,利用午餐時間完成深度思想和業務碰撞。這種產學研深度溝通的氛圍,也是中關村特有的氣質之一。
從八十年代第一批科技人員出來創業,到現在的「一區十六園」,中關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中國資本、人才和創新企業最密集的區域。
1978年,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1988年進一步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時中關村一批科技人員打破體制束縛,開始創辦科技企業,比較知名的有中國科學院計算所高階工程師柳傳志,他創辦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成爲了聯想集團的前身。
2017年,中關村企業總收入突破5萬億元,實現利潤4670.8億元,實現增加值7352.2億元,對北京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4%。此外企業資料顯示,中關村發生的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案例和金額均佔全國1/3以上,2017年新創辦科技型企業近3萬家。
中關村比較有代表性的片區之一中關村軟體園,被很多年輕人戲稱為「後廠村」。這個位於北京市西北角的海淀區東北旺的園區,面積2.6平方公里,入住的科技巨頭包括百度、滴滴、聯想、網易、騰訊北京總部等。2017年,中關村軟體園每平方公里產值達805.4億元。國內每平方公里產值排名第一的城市是深圳,2016年每平方公里的GDP產值為9.76億元。
中關村的創新現象,在國際上也引發關注。中國媒體和官員喜歡援引《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關於中關村的評論:全世界僅中關村是硅谷的真正對手。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關村科技公司出海參與國際化競爭,世界的目光也越來越多地聚焦在中關村,越來越多的海外歸國青年選擇回國創業,中關村往往成為他們的首選。12月17日,一位從美國微軟回北京的創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舍友目前有三個在國外,另外三個都在北京創業。以前在清華上大學,創業還是回到最熟悉的中關村,看好中關村的人才和資本密集的優勢,很多客戶也在這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參加科技部組織的一次採訪中,中關村代表介紹,中關村是我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40多所,各類科研院所206個。截至2015年底,中關村聚集「千人計劃」人才1091人,佔全市82%,佔全國21%。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中關村企業正在全球科技創新競爭格局中佔據重要位置,小米、滴滴、美團等「獨角獸」企業體現了令人驚歎的中關村速度。
中關村創新創業三個階段
為什麼是中關村?
很多地方官員常到中關村考察學習,中關村創業大街一度成為地方官員雙創考察的必經之地。很多人將中關村的經驗總結為創業文化,還有體制機制的創新。
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率先實施「1+6」政策、「新四條」稅收政策、「新新四條」等國家層面的改革試點,並將改革推廣至全國,在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鼓勵創新創業稅收試點、股權激勵、科研專案經費管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方面引領創新。
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在接受21世紀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可總結為「4+1」,即改革、開放、新技術革命和創業,再加上文化。
從知識分子創業、留學生創業到改變世界的創業者,中關村的創業文化,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關村重要的經驗。當然,還有高新區在體制機制方面的政策創新。
趙弘將中關村創新創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發形成階段。改革開放初期,一批科研人員突破科研體制機制束縛,「下海」創辦民營高科技企業,致力於科技成果服務社會,開啟了中關村創業的序幕,出現以四通、方正、聯想為代表的第一代科技創新企業。
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的海歸回國創業潮,比較典型的創業者有百度創始人李彥巨集、搜狐創始人張朝陽等。1997年10月,中關村出現了第一家留學人員創業園——北京市留學人員海淀創業園。
第三個階段是引導提升階段,在經過低成本優勢驅動發展和政策紅利驅動發展之後,中關村示範區所形成的創新創業文化推動中關村進入新階段,掀起了「大眾創業、萬衆創新」的新浪潮。位於中關村的創業大街,已然是中國雙創的「吉祥物」。
科技部火炬中心、長城戰略諮詢等聯合釋出的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共164家,其中中關村科技園區共有獨角獸企業70家,在全國佔比42.7%。其中,估值100億美元以上超級獨角獸,中關村產生了5家,佔據了全國的1/2。
中關村如何留住年輕人
一出生就風華正茂,到現在依舊是全國科技園區的高地,下一步中關村將如何引領優勢?
從PC時代、到網際網路的門戶時代,再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美團、滴滴,中關村的企業一次次站上風口,在生產關係變革中不斷創新,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國涌現出一批在商業模式上引領創新的公司。
29歲的小史是典型的新一代中關村創業者,中關村也見證了他這十年的成長。2008年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讀本科,畢業後去美國讀碩士和博士,現在在中關村從事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創業,公司就在母校北航旁邊,還定期回北航給本科生上課,和師弟師妹們交流產業界動態。
對於未來的創新創業,一位正準備離開中關村去杭州的90後「後廠村青年」認為,以軟體園為代表,中關村目前依賴網際網路經濟,應該進一步激發小企業的創新活力。這裏越來越是大廠(科技公司)的地盤,大廠待久了,網際網路公司裡的年輕人也有點類似早年的國企員工。
12月17日,一位老一輩60後中關村創業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中關村的整個大環境都在強調原始創新和核心技術創新。不管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創新還是晶片等核心技術創新,都帶來了社會效率的提升和進步。當然,現在全社會強調原始創新,作為中國的智力資本和人才密集區,中關村確實應該進一步突破原始創新。
在2018年的「中關村改革開放40週年暨中關村園區設立30週年」研討會上,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介紹了中關村下一步如何發展。
中關村將繼續對標硅谷等國際領先創新區域,加快補齊短板和薄弱環節,努力在激發高校院所活力、強化原始創新上有新作為;努力在打通創新鏈條、提高成果轉化效率、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具有技術主導權的高新產業上有新作為;努力在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培育世界級領軍企業上有新作為;努力在集聚全球優秀創新人才、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上有新作為。
翟立新強調,中關村力圖在突破核心技術和原始創新上的新作為。
11月份,中關村管委會發布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關於支援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指導意見》提出,將圍繞原始創新、前沿引領等專案展開支援。
創業者小史比較樂觀,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未來中關村要成為創新創造新產業大熔爐,從PC時代到現在的移動網際網路大潮,中國都是中關村在引領潮流,未來也非中關村莫屬,前提是中關村能一如既往地吸引優秀的年輕人。
中關村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年輕創業者最關注的是政策環境,比如如何解決科技公司員工的戶口問題。
3月21日,北京市人社局釋出《北京市引進人才管理辦法(試行)》提到,在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總部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等科技創新主體中承擔重要工作,近3年每年應稅收入超過上一年度全市職工平均工資一定倍數的(企業註冊在城六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8倍,註冊在本市其他區域的6倍),符合人才引進計劃。
一位參與過落戶方案討論的中關村園區服務機構人士透露,在制定方案時各方都做了很多努力,希望能給園區的企業和年輕人更多的空間。
對於未來的體制機制創新,趙弘建議,中關村要強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從單項改革向綜合改革轉變,從單部門改革向多部門協同改革轉變,當好全面創新改革的試驗田。
趙弘認為,中關村應進一步分層細化人才政策,兼顧人才金字塔的塔尖、塔身、塔基,多關注活力型人才、支撐型人才的需求,源源不斷地吸引這些人才集聚,讓人才金字塔更加堅固厚實,持久保持中關村的創新活力。
http://www.kubonews.com/2018121940096.html
更多有趣新聞請上:http://www.kubonew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