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智慧城市系列|無感停車解決方案探析






本文將來分析“0公里”無感停車解決方案,和大家一起探討下用戶體驗提升的可能性。 enjoy~




騰訊提出“0-1-3-5-7”移動支付智慧交通方案:


  • 0公里:停車場無感支付;

  • 1公里:共享單車掃碼支付;

  • 3公里:乘車碼坐公交;

  • 5公里:滴滴打車移動支付;

  • 7公里:乘車碼坐地鐵。

之前分析了《 智慧城市系列|為什麼說微信和支付寶的乘車碼不如想像中方便? 》,今天來分析“0公里”無感停車解決方案,和大家一起探討下用戶體驗提升的可能性。


以下為結構圖(在新標籤頁中打開即可查看大圖):



一、停車場景


現在人們出行除了自駕之外,開始越來越接受順風車、拼車、快車這些選擇。 除了因為油費貴,坐車輕鬆等原因,停車難從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人們自己開車的意願。


這個阻礙究竟來自於哪些地方?


如果以出租車出行在【到達】場景經歷的流程環節數量與自駕的作比對,後者比前者多出的點,其實就是痛點的來源。


1. 去程



出租車場景:


  • 出發:在起始點A上車;

  • 到達:在目的地B下車。

自駕場景:


  • 查路線:查詢從A到B的路線;

  • 出發:從起始點A出發;

  • 到達附近:到達目的地B附近;

  • 找停車場:找目的地附近的停車場C;

  • 開到停車場:從B附近開到停車點C,過道閘:排隊等候——識別車輛——領卡——抬桿放行——進入停車場;找車位:在停車場內找停車位;停車 :停車入庫;到達:步行/騎車從停車點C到目的地B。

2. 回程



出租車場景:


  • 出發:地點B上車;

  • 到達:地點A下車。

自駕場景:


  • 去停車場:從目的地B走路/騎車去停車場;

  • 找車:在停車場內找自己的車;

  • 開車前準備:調車內溫度;繳費;過道閘:排隊等候——識別車輛——(計費付費)——抬桿放行——進入停車場;

  • 出行並到達:地點A下車。

從上面的流程可以看出:在去程中,出租車出行只要直接把我們放下就可以了,但是自駕卻要經歷找停車場等多餘的7個環節。


回程中,出租車場景只要在當下的地點打個車回去就夠了,自駕卻要去停車場,經歷多餘4個環節才能走。


所以這前後多出的11個環節,究竟帶來哪些痛點以及有沒有優化的解決方案?


接下來逐一分析。


二、用戶痛點


停車的痛點真是感同身受地痛,列舉幾個大的。


1. 找車位難


目的地附近無停車場……


——要不再開回家停到家附近算了?


停車場離目的地步行距離遠……


——大夏天徒步2公里從停車場到公司的朋友了解一下


進了停車場但沒有車位……


——停車場一周遊


路邊停車總是收罰單


——滴滴打車賺的錢全用來捐罰單了


2. 出入慢


過道閘排隊時間長


——都在給抖音王者榮耀貢獻流量呢


道閘抬桿反應慢


——它到底是不是能識別我是個活物


繳費排隊


——手短了,怪我咯?


多數停車場按小時/半小時計算費用,不到整時但多扣費


——敢不敢以分鐘計費?


3. 其他


大夏天大冬天開車啟動前要先用空調伺候很久才能進人類


三、解決方案


有痛點沒關係,能優化就行。


1. 解決方案思路


優化的著手點就在於,相較於出租車的【到達】場景,自駕場景中多出的環節能不能沒有? 如何讓這些環節沒有?


來頭腦風暴一下……


(1)能不能不找車位


1)直接導航到附近的停車場


在導航到目的地的過程中,動態查詢附近停車場的實施空閒與繁忙情況,並自動規劃適合車主的最優停車場車位選擇,以及去往停車場的路線。


什麼是最優?


大數據分析用戶對車位的偏好



Distance :車位與目的地距離


Fee:單位時間費率


Feature:是否露天,是否立體式,是否寬敞



2)在目的地下車,開啟自動駕駛模式完成停車


如果停車這部有自動駕駛輔佐,那麼我們自駕的體驗就會跟出租車出行在【到達】環節是一樣,直接在目的地下車走人就行了,讓車載系統接收停車位信息,以自動駕駛模式 按最優路線自動開到停車場,開到指定車位,熄火,完成停車。


(2)能不能沒有道閘


1)道閘現在的作用是什麼?


  • 去程:識別車輛,領停車卡,擋外來車輛(小區場景)

  • 回程:識別車輛,收停車費

2)以IoT車位替代道閘完成以上的作用?


  • 識別車輛:通過車位傳感器自動識別駛入車位的車輛

  • 計費收費:根據駛入車位的時間和駛出車位的時間計費

  • 擋外來車輛:納入停車徵信,未經用戶共享車位允許擅停將受信用扣分

(3)能不能“沒有”繳費環節?


1)車載系統的支付賬戶自動扣款?


Step1: 以車位替代車場入口做車載識別,IoT智能車位記錄車輛駛入和駛出時間,根據該車位的時間費率計算費用



Fee=單位時間費率 x (Tt-T0)



Step2:發送費用信息到智能車載系統,車載系統連接支付賬戶自動扣款


2)如何更人性化地收費?


有的車位好停人人搶著停,有的車位有欄杆有柱子有障礙物,大家都不愛停。 如果以車位計價,每個車位的單位分鐘費率其實是可以不同的,基於該車位的位置,停車便利性,並根據市場供需和時間可動態調整費率。


如果按單位分鐘費率,則能夠替代現在以小時為單位的模糊計費。


2. 解決方案設計


(1)IoT智慧停車場


1)方案概述


基於車主偏好,自動定位附近合適的停車場和車位。 通過車位物聯網與智能車載識別駛入與駛出狀態。 實時計費,並連接支付賬戶完成自動扣款。



2)流程




3)優化環節比對


前後簡化約六個環節,主要是把道閘和支付的流程簡化。




(2)無人駕駛自動泊車


1)方案概述


(去程)用戶在目的地下車,開啟無人駕駛模式完成停車環節;(回程)通過無人駕駛模式從停車場駛出,開到用戶接車點,在此過程中完成自動扣費、完成 調室溫等過程。



2)流程




3)優化環節比對


如果由無人駕駛自動泊車,那麼我們的出行體驗將會和出租車是一樣的,多餘的11個環節將全部解決。




最後提一下行業裡已經實施的幾個案例,主要是微信和支付寶的。


檢測他們是否優化了用戶體驗的思路,依舊是上面提到的,它有沒有減少流程? 如何減少的?


① 微信搖一搖繳費


縮短了繳費環節和過道閘的速度。 搖一搖非常便捷,比堵在道閘口繳費方便。



② 自助繳費機繳費


屬於添加了一個環節,我還要去找繳費機……可能還不如道閘人工服務呢?



③ 公眾號支付


同上,關注,進入頁面,繳費……只是形式上互聯網化了。



④ 車牌識別


支付寶虹橋機場的例子,這個加速了過道閘環節。



四、衍生生態


停車場這一場景有很多可挖掘,它可以支起一個龐大的生態。



列舉幾個:


(1)共享車位


白天上班後,車組可以選擇租賃自己小區的車位,就像在順風車平台上發布自己可租賃的時間一樣,你可以看到日常上下班的時間/出租時間,地址位置


Question: 怎麼評估應該租給誰? 答:引入車主信用


(2)車主信用


停車徵信市場也有非常龐大的潛力,TA是不是按時繳費,有沒有逃停車費,他有沒有未經車主允許就擅自停在未經車主共享的車位(以物聯網車位傳感器對車載做識別) ……


(3)增值消費


為什麼人們還要花時間去給車加油、充電、保養? 停車的時間不是剛好可以撥一波出來分給它們? 停車場以後不再是靜態的停車,而是可以圍繞車來做些增值服務。


(4)城建規劃


北上廣深的停車場泊位空置率為44.6%。 但車位缺口也差不多在這個數字,缺的不是車位,而是對稱的信息。 建立人,車,場的大數據平台,這將構建凌駕於車聯網之上的共享出行生態。


五、總結


最後,以兩張PPT來做個總結。


作為女司機等無人駕駛等了太久了,此處@埃隆.馬斯克。




歡迎志同道合者一起學習交流。 路漫漫其修遠兮。


相關閱讀


智慧城市系列|為什麼說微信和支付寶的乘車碼不如想像中方便?


 


本文由 @指尖墨痕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http://www.kubonews.com/2018053019301.html

更多有趣新聞請上:http://www.kubonew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