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騰訊的100天和未來的20年




文章摘要: 騰訊事業群調整後也可以聽到微信對騰訊組織架構調整的回聲


​​19日,騰訊正式對外宣佈公司技術委員會成立。這是距930組織架構升級僅100天后,邁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同一天,微信公開課在廣州如火如荼地舉行。張小龍長達4小時的深夜演講不出意外,刷爆了全網。從微信公開課兩天滿滿的議程設定上,也可以聽到微信對騰訊組織架構調整的回聲。



2018年騰訊在「水逆」中奮力逆風,一舉一動被各行各業關注著,解讀著,建議著,當然,也被以更易吸引眼球的方式批評著。


也許是因為剛好在一百天的時間節點,有人把騰訊的組織架構調整稱之為「戊戌變革」。不過,這樣的類比除了一百天是相關的,其他大背景的比喻,變革結果的隱喻都毫不相關。


回顧2018年,全國科技股陷入低潮,騰訊、阿里巴巴、Facebook等巨頭均出現了股票下滑和市值縮水,「網際網路泡沫論」層出不窮,這也讓騰訊人開始加速向隱疾開刀的決心。


那麼,撥開股市、政策的煙霧外,騰訊的裏子到底如何?


脫離舒適區的騰訊是在寒風中發抖,還是將闖出新的路?



巨頭們均出現了股票下滑和市值縮水


向隱疾開刀


在過去的2018年裏,唱衰騰訊的聲音從來沒有停過。這些聲音,騰訊自己當然聽得到。


多位騰訊內部人士對鋅刻度記者表示,騰訊內部表達渠道一直比較暢通,員工們會在內部論壇上表達對公司的看法,馬化騰、劉熾平等高管有時也會在帖子下面迴應,以便及時調整,避免患上「大公司病」。


去年8月,一篇《五問:騰訊哪些「大公司病」讓你不吐不快》成為騰訊公司內網熱議的帖子,並被管理員推薦到了首頁,閱讀人數高達54600多次,幾乎每一個騰訊員工都讀過。


這篇帖子提到,彙報郵件、做PPT,有時比工作本身還重要;爲了一個任務,會到處拉微信群,但群拉得很多,真正解決的問題卻很不多;還有中高層權力固化,隱形腐敗嚴重;專家越來越多,但高質量的創新沒有增多;價值觀搖擺,早期優秀的文化面臨被稀釋的風險。


隨後這篇帖子得到了騰訊負責HR的高階副總裁奚丹的迴應,他為這個員工的認真反思點了贊。他表示,隨著騰訊員工人數快速增長,組織分工和層級越來越複雜,大企業病已經成為騰訊最大的挑戰之一。業績的增長掩蓋了內部的問題,現在到了必須決心調整的時刻了。



這或許就是騰訊人對於未來判斷和內部反思的一個縮影。而在更早之前,騰訊的高層們已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在2017年騰訊員工大會上,馬化騰就曾這樣表態,「在管理方面,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的組織架構,現在的騰訊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從內到外系統性的梳理。」


2018年9月30日,騰訊宣佈了歷史上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爲了整合B、C端業務,騰訊將由原來的七大事業群演進為六大事業群,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代表著騰訊未來的核心戰略佈局。


騰訊歷史上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


騰訊CEO劉熾平稱,啟動此次戰略升級,是公司由消費網際網路向產業網際網路升級的前瞻思考和主動進化。馬化騰則認為這將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新起點,認為「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屬於產業網際網路」。


隨後的三個月,無論是在不同的大型會議中,騰訊高管們都在以更加深入的方式向外界解讀,還是行業主題的To B沙龍中,一次次觸達行業核心。騰訊向To B轉航的努力在不同的場景以不同的方式穩步地前進著。


12月,騰訊股票逐漸反彈,漲幅擴大到4.5%,市值重返3萬億港元,摩根士丹利將騰訊納入焦點名單。


騰訊高配版的「CTO」


股價和市值的回穩並沒有延緩騰訊改革的步伐。最近的一大步,就是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騰訊高階執行副總裁、技術工程事業群總裁盧山和騰訊高階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兩名騰訊總辦成員牽頭,幾大事業群的技術負責人悉數進入技術委員會決策圈。技術委員會同時下設「開源協同」和「自研上雲」專案組,計劃在未來發力內部程式碼的開源和協同,並推動業務在雲上全面整合。


100天后,騰訊技術委員會如約而至。自張志東之後,騰訊就一直沒有CTO,因此不少人質疑騰訊對技術的重視程度不夠,以投代研,而這個獨立於六大事業群之外的「技術委員會」將會成為騰訊高配版的CTO,它將推動公司各個產品之間的程式碼共享和技術傳承。


對騰訊工程師們而言,使他們倍感親切的是這將大大提高技術人員的歸屬感。



技術委員會的正式成立,將對騰訊未來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佈局,起到整合內部技術資源,建立技術支撐的作用。



騰訊大樓


To B的新徵程


外界對於騰訊的To B業務一直都有質疑,這家立足於QQ、微信和遊戲的網際網路公司,是否具有深厚的To B基因?


然而,是否具有是一個話題,能否進化是另一個話題。


騰訊轉航的方向是To B,這早已不是祕密。幾年前「網際網路+」概念的提出就已有這個雛形,「網際網路+」就是邁向產業網際網路的手段。


劉熾平說,「很多人說我們只有To C的基因,沒有To B的基因,我是不相信這個說法的,你看進化中的成功物種,不是一開始就有那種基因,都是演化出來的。」先積累足,再發大力變革。一向決策謹慎,行動迅速的騰訊一直有著極強的進化力。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資料的打通既有非常可觀的價值,也有不容忽視的風險。在18年的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上,馬化騰就明確說出了他心裏這座天平的傾斜:資料保護應該優先於資料打通。要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考慮,把個人資訊和資料保護放在優先地位。「騰訊不能套用很多其它公司的做法,把資料直接去任意打通。」


一位接近騰訊的人士告訴鋅刻度記者,騰訊內部事業群的隔閡正在逐步打破,除了前文所述的技術委員會,騰訊事業群調整後,各事業群、團隊的調整也正在有節奏地推進中。公司組織了許多以團隊融合爲主題的員工活動,以產業網際網路思路轉型為主題的內部培訓成為騰訊員工最關注的培訓課程。


從這一隅便可洞察騰訊這場變革正在從上到下,由內而外,如火如荼地進行。


就在剛剛結束的微信公開課上,13個平行分論壇全景展現了微信生態佈局與未來同行計劃,也同樣凸顯出騰訊對生態建設的態度和對拓展To B業務的決心。



除了管理上,清晰地懂到財務面表現也給了觀察者們另一個維度和視角。


騰訊營收結構的改變也讓許多觀察者糾結、甚至矛盾起來。曾經遊戲佔比高質疑,遊戲的一舉一動影響著投資者對騰訊判斷。但現在,面臨遊戲佔比降低,騰訊同樣也在被挑戰。騰訊到底有沒有失去業績增長的最強發動機?


過去的一年,騰訊遊戲業務雖然面對強壓,但仍舊錶現穩定。遊戲行業的版號問題也已經逐漸回軌,寒冬過後,又將春意盎然。


對於剛剛邁入20歲門檻的騰訊顯得尤其的不容易。但新秀的一次次挑戰,輿論的一輪輪激辯,恰恰激發了20歲的騰訊的鬥志。


騰訊決心推動的這次調整,是一次面向未來的進化,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主動變革與升級迭代。


騰訊改革調整的突圍之路剛過100天,現在說成敗難免短見,有足夠的理由讓我們共同期待這次變革後全新的騰訊,還有它所影響的未來20年。​​​​





http://www.kubonews.com/2019012642700.html

更多有趣新聞請上:http://www.kubonew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